职工文化
托尔斯泰与《复活》之重
来源: 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2-06-08 浏览次数:18032次
托尔斯泰与《复活》之重
有那么一个男人,他出身富贵家庭,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纯洁高尚,想要干成一番大事业。在一个平凡的假期中,爱上了姑姑家同样纯真的女仆。两人朝夕相伴,情愫渐深,却又不得不因为男人的从军而忍受三年的分离。三年里,腐朽、荒淫的军队生活和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宴饮集会,逐渐侵蚀了他那颗纯洁的心灵。当又一个假期来临,他回到了两人初见的地方,房屋、草木都未曾变化,女人也一如既往的天真、羞怯。可如今的男人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你侬我侬地花前月下,他压制不了这三年里被激发的欲望,面对依稀如昨的爱恋对象,他在一个夜晚丧心病狂地将他诱奸,事后又弃之不顾,只给她留下一点勉强度日的钱财,聊以安慰自己最后的良心。从此以后,便不可收拾地沉入堕落的深渊。
有那么一个女人,她是个不受待见的农民的私生女,经人介绍之下谋得了一份大户人家里的女仆工作。她天真善良,爱上了主人家的侄子,本是两情相悦的美好恋情,却不得不忍受三年兵役带来的分离。三年里她朝思暮想,苦苦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被他始乱终弃的命运。女主人知道后将她驱逐出去,她只得四处做工为生。造化弄人的是,她发现自己竟然有了身孕。面对周遭的指指点点,面对恋人的抛弃,面对被病痛折磨而致的流产,她终于崩溃,沦落到妓院当了一名妓女。
男人名叫聂赫留朵夫,女人名叫马斯洛娃。这是《复活》主线故事开始之前的故事。在那之后八年,两人的久别再见,竟是在法庭之上。
马斯洛娃被牵扯进一起谋杀案中,而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团成员参与此案的判决。荒谬的法庭不经严格审查便判处马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望着被告席上惊慌失措、无依无靠的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蒙尘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不能自已地回想起曾经犯下的罪孽,以及自己懦弱的逃避。尽管马斯洛娃的面容遭到了岁月和生活的摧残,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两人的眼神在庭审时数次交汇,马斯洛娃却只当他是觊觎自己姿色的贵族老爷。聂赫留朵夫想赎罪,希望得到宽恕,于是为马斯洛娃四处奔走,并在探监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他愿意与马斯洛娃——这个被她玷污毁灭而沦为妓女的女人——结婚,愿意抛弃一切家产,与她一同前往西伯利亚。在上诉无果后不得不面临的漫长旅途中,两个人都找回属于自己的善,都甘愿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
《复活》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它借由聂赫留朵夫的眼睛和耳朵,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社会所包含的几乎所有典型俄国人物形象:在法庭上无所事事的检察官、冷漠无情的将军、自欺欺人的监狱长、沽名钓誉的政府高官、什么都要讲究排场的贵族、被误判入狱的平民百姓、性格古怪的老疯子、被网罗罪名的政治犯、警戒心极高的农民。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见识到了处于变革中的俄国社会,也见证了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从一开始仅仅将马斯洛娃当成满足自己赎罪心理的工具,到后来真正为她着想,让她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并尊重她的决定;从一开始仅仅是为了消弭自身的罪恶,到后来意识到善的真谛,把土地还于农民,并为含冤的犯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一开始反复无常,既想秉持道德生活,又难以自持地怀念贵族格调,到后来彻底与过去决裂,甘心成为一名苦行的信徒。
聂赫留朵夫的身影逐渐与托尔斯泰本人重合,他所面临的思想困境,也正是作者本人长期无法摆脱的纠缠。从不道德的世界回到道德世界,是一种痛苦,不如说,在这个世界上道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那么,我们尊崇道德是为了什么?就像千年以前苏格拉底面对的发问:既然不正义比正义更能让人成功,那我们追求正义的动力是什么?托尔斯泰从前没有找到答案,现在同样如此。在故事的结尾,聂赫留朵夫从关押犯人的监狱里走出来,看见狭小的房间里像堆垃圾似地堆满了犯人,甚至在外面的粪堆旁,也有人倚墙沉睡着,夏日的夜空下散发着难闻的臭味,他内心彷徨,只能打开福音书,在福音书里找到现实世界没有的慰藉。托尔斯泰仍没有脱离他以前的窠臼,即尊奉上帝的指引。可是在《圣经》里,恶人自有上帝的惩罚,但是现实中呢?我们没有上帝,难道真的要我们在左脸被打时也伸出右脸吗?就连托尔斯泰本人也是不同意的,他只是无法找到一个更好的符合自己信念的答案了。我们不能因为《复活》中令人无法满意的结论而否定其伟大,因为有太多问题本就没有解答。圣经传说,耶稣被罗马总督彼拉多钉在十字架上,替教徒承受了所有的罪而死去,并在三天后复活升天。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诚心悔改,希望用善行洗涤自己的罪愆,他们成功了,他们也如耶稣般带着曾经的罪“死去”,迎来了那个纯真的自己的“复活”。这样精心的设计,足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从文学性来讲,《复活》是难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两部作品相提并论的,但是它却在诞生后的百年里长久地保持着无法想象的光热,对作品的解读,也早已超出了作品本身所被作者赋予的含义,就像《堂吉诃德》一样。
老年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旺盛精力和悲天悯人的胸怀,以及饱经岁月的折磨与反思,使得作品在今天、在有宗教文化隔阂的我们心中,仍然炸出无以言表的震撼火花。纵使一生寻求无果,他也从不停下脚步。他毫无犹疑地践行着自己的信念,言行合一,无过于此。《复活》比任何作品都更能代表他的一生,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复活》的重量。
陈福建
2022.6.1
-